李苦禅(1899- 1983),男,出身贫寒。现代书画家、美术教育家。原名李英杰,改名英,字励公。山东高唐人。1923年拜齐白石为师。曾任杭州艺专教授,中央美术学院教授,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,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。擅画花鸟和鹰,晚年常作巨幅通屏。
1983年的6月11日恩师苦禅仙逝,其时我正驻迹沪上,立刻飞回北京奔向三里河先生寓所,抚相大恸,物是人非,砚中剩墨犹存,画上笔迹未干,而大师已羽化而登仙,天上人间竟为隔世,对此情景我无限感慨。时光匆匆,倏已三载,而先生音容笑貌,时萦梦中,我以平生得忝列先生门墙,为莫大的荣幸,先生的人品、画品,将作为我一生的楷模。
苦禅先生是在生活的底层挣扎出来的艺术天才,他终于在二十七岁便当上了大学教授。作为艺术教育家,苦禅先生告诫我们学生“画品即人品”、“人品不高,笔墨无法”,而他自己的艺术所以有博大的气象,首先是由于他有崇高的品德。
李苦禅先生的贡献在于他把大写意花鸟画的境界进一步开拓,他的画中不只有深塘浅渚,而且有大山大水,他把纵深的空间展现在读者面前,和欣赏一隅一角的花鸟虫鱼大异其趣。他又进一步扩大了花鸟画的题材,善画猛禽水鸟,而这些物象在苦禅先生“创造之心手”(齐白石称苦禅语)的点化下,都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势,似乎都倾诉着、渗透着苦禅先生的爱恋和感慨。苦禅先生是一位藉大自然的酒杯浇胸中块垒的大手笔。在笔墨的功力上,正如李可染先生所说的,近代只有屈指可数的画家,在线条上真正过关,而苦禅先生即是其中之一。
范曾(1938.7.5-),字十翼,别署抱冲斋主,江苏南通人,中国当代大儒、思想家、国学大师、书画巨匠、文学家、诗人。 现为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、讲席教授,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,南开大学、南通大学惟一终身教授 , 是当代中国集诗书画、文史哲、儒释道于一身的文化大家,平生著作等身。
人们常说“以书入画”,我来说说“以画入书”。
书法的用笔、用线、用墨、间架结构、章法布白是有很多讲究的,对于画画来说,确是拿来有用的。
也有人先写字,后来画画儿,书法之用笔入了画法,由书家兼任了画家。如吴昌硕先写字,后画画儿,成就了一位大画家。
今天,有许多画家也会写字,有人说这是“画家字”,语气中颇有讥讽意味,大约是以为不正宗,不入流,野狐禅之类吧。本来,“画家字”是指画家写书法,倒也是实指,原无厚薄褒贬之意,而近日往往却被人认了是贬意词。这我就有点不服气,倒是要来商量讨论一番了。
首先,古人说“书画同源”。说是伏羲老先生在天水的卦台山“一画开天下”,这应当说是画在书先吧。河图洛书出,排位也是图在书前的。图书馆,图书馆,图与书虽是并列,但也有排序,图在书先。可见,以画入书是个正理儿。古人是讲道理的,取名排序不乱来的。
又说,甲骨文是依托象形文字发展而来。把对象画下来,而后简略其形,达成共识,成了文字。这不正好是说了以画入书的事儿了吗?
书画同源,后来又分流了,这是史实。
范扬《九华山古拜经台》
在外国,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、法国拉斯科洞窟中的岩画也出现在文字之先。古埃及的文字严正规整,但也一眼能看出从图画形象而来的脉络。
所以说,图画在文字书法之先的,画在书前。后来以画入书了,这就是来龙去脉。
以画入书,是事实史实,列位要明白清楚这一点。
现在言归正传,我还要说说“画家字”的事儿。
我闲来无事,偶尔翻翻《中国书法史图录》,有意无意间看到了许多的“画家字”。苏东坡、米芾,大书家、大画家,以画入书的典范。东坡先生的笔法、章法、墨法之所以有创造,我以为得之于画法。苏子自己说是执笔无定法,旁人讥苏字蛤蟆形、墨猪法。我认为很形象,说出了苏字的特色,说了他的创造所在。
范扬《木匠在劳作》
米颠自以为不让前贤,看来也是得益于画法入书的延拓及造型架构之能事,而不是依据陈陈相因的书法笔阵之类的传说。细看米字,放纵恣意处,确是不让《兰亭》的潇洒风流。
入元,赵孟是大高手,大画家,大书家。赵体妩媚,开一代风气,人见人爱。不是画家,恐难有此作为。山水画家吴镇,不与时代同流,书法自有一番气象。倪云林倪高士,清高绝俗,书法意态俊朗,清风明月,万古云霄,如画一辙。这些“画家字”,真正叫人佩服。
到了明代,沈周、文徵明、唐伯虎,哪一个不是画家字?就是陈老莲,其画奇巧怪倔,其书法也不正是如此吗?
范扬《迪拜写生》
明清之际,傅青主,傅山画,傅山书,一体化。画如其人,字如其人,风骨岸然。比较之下,王觉斯的东西在格调上、笔法上拖泥带水,弱了许多。这“画家字”还真正反映了各自的心性也。
四僧也个个是“画家字”,能写。其中,八大山人最具特色,中锋往来,不作勾丝连带、小巧腾挪,一任天真,不媚世俗,正是八大画法之延伸。石涛、弘仁,加之梅瞿山,也是书法如画法,画法入书法,各有建树。
再说说“扬州八怪”。怪就怪在画家在书法上的不同凡响。金农字最怪,有把刷子。追溯起来倒是开现代美术之先河。顺便扯一句,美术字也算是“以画入书”吧。八怪之中,李复堂厚重,李方膺飘逸,华新罗笔意疏朗,郑板桥楷隶乱石。黄慎野逸,罗聘稚拙,各有风貌,究其由来,从画法中出之哉。
到了近现代。齐白石,木匠笔法,直来直去,与其画法一理,倒也痛快。黄宾虹字也不错,写甲骨古篆,有如画字。林散之随宾老学山水,学画未成而笔法墨法入了书法,用笔枯而润,以画入书,成就了一代大家。林散之比照了吴昌硕,正好是吴氏以书入画,林氏以画入书,配了个对子。
范扬《查济》
画家造型能力又强过一般书家。山川人物,花鸟鱼虫,万类万象皆入于我笔下。就书法这点间架结体,点画布白,自是得心应手,随机生发的。画家们又总是要别出心裁的,这字体自然就与众不同了。这一点古人的许多例子就是明证。
所以说,“以画入书”有道理的。画家写字给书法充实了许多新的元素,书法书体随之丰富起来了。一代一代画家们“以画入书”,给书法的进程带来了新的审美趣味和评判标准。
综观历史,扫描当今,我们要重新审视“画家字”,应当对“以画入书”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崭新的认定。
范扬《黄山汤口浮溪村》
重复一下我的结论是:唐宋之后,正是“画家字”作为主流,推动了中国书法的前行和发展。“以画入书”是史实,是正史。
诚然,那些对传统书法源流认识不足,不曾下过真功夫的画家,仅逞一时意气,虽能写出点个性,但底蕴不足,不能成气候,因为中国书法源远流长,审美标准是极高的,不大允许胡来。同样,没有辨识能力的写字匠,重复前人而又不能超越,皓首穷经而无有所得者,他们的“书家字”毫无建树,更是不可能创造新书体,引发新格局的。从这一点上来说,可能这样的“书家字”还不如那些有些想法的“画家字”。
至少,我们可以从画家写字的新鲜劲儿,从他们的探索和实验中得到一点启发吧。
丁酉大暑京城客次
范扬《查济许溪河广源楼阁写生》
范扬《仙猿献寿》
范扬《幽谷松风》
范扬《查济村广源阁写生》
范扬《沙湾东大塘写生》
范扬,1955年1月生于香港,祖籍江苏南通。1972年入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,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。曾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曾任南京书画院院长、金陵美术馆馆长。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,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导师,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,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,文化部优秀专家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。
12月9日上午,“传承与创新——罗来瑛人物画展”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惊艳亮相,开幕式在省文联艺术剧场隆重举行,这是由江苏省文联主办,省美协、省现代美术馆承办的第一个新文艺群体画家个人展。
原南京军区政委方祖岐上将,江苏省政协原主席张连珍,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徐承云中将,江苏省委原副书记冯敏刚,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明朝,原南京军区装备部副部长孙祥林少将,省文联党组书记、常务副主席、书记处第一书记水家跃,中国美协理论部主任冯令刚,省文联党组成员、副主席、书记处书记徐昕,省文联原巡视员、副主席杨企鹏,中国美协理事、省美协常务副秘书长佘玉奇等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。方祖岐、张连珍、徐承云、冯敏刚、李明朝、孙祥林、水家跃共同为展览剪彩。
冯令刚在开幕式上致辞,他表示,此次受徐里主席委托,代表中国美协对画展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。他指出,本次画展的主题是传承与创新,这既是罗来瑛写意墨彩人物画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,同时也是江苏省文联和江苏省美协对罗来瑛在人物画创作领域,不忘初心、善于继承和勇于实践的一种鼓励。罗来瑛的笔墨语言是独有的,创作的题材也是丰富的,从作品中,我们看到了她在人物画创作过程中的不断思变与完善的轨迹;看到了中国画与西画的碰撞与融合;看到了她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水、墨、彩交溶的真、善、美的精神家园;看到了在她率真率性率意的写意墨彩人物画中,表现了一种协调的整体风格和具有文化品格的审美价值。
佘玉奇在致辞中说,罗来瑛的作品展示了其深厚扎实的传统基础。她画中的传统,一是来自于傅抱石、傅小石,来自于古今名家名作,二是来自于她与很多名家大师进行过面对面交流的生活经历。同时,罗来瑛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跋涉,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面貌。她由古及今,又由今及古,她的古代仕女既有古人的风韵,也充盈着现代女性的尊严、优雅、知性和温婉。希望罗来瑛女士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继续抱着年轻的心态,更加深入地挖掘优秀的文化传统,更加大胆地创新创造,画出自己心中的作品,献给这个伟大的时代,以更多的精品力作,呈现在我们的面前。
人有两大心智能力:一个是理性,一个是感性。理性的代表是科学,感性的代表是艺术。科学征服了世界,艺术美化了世界。
然而,长期以来,艺术在中国只是饭后茶余,可有可无的东西。殊不知,体验幸福是需要素质的。物质水平提高了,却不一定能地懂得感受幸福。
为什么?因为一个人想要获得一生的幸福,不仅要拥有获得幸福的生活条件,还要拥有体验幸福感受的能力与素质。
为什么有的人生活得脏、乱、差,单调乏味?问题就出在感性素质,因为他的感性素质低,感觉不到环境多么恶心。一个人如果感性素质低,他的表现就是,忽略甚至放弃对环境感性品质的要求。
有夫妻打架,原因是他们想买一台洗衣机,好看一点的 1600 元,难看一点1400 元。老婆感性素质高一点,想买好看的;老公低些,认为 1400 元的就能用了,干嘛多花两百?
表面上是夫妻有分歧,实际上是双方对环境感性品质要求不同,深层原因是双方感性素质的高低差别。
由此衍生出来的是,双方会在价值观方面发生严重分歧。高感性者,愿意为美化环境、享受生活付出成本。这也解释了,为什么夫妻特别容易在装修时吵架。
还有,为什么人们总说结婚前要一起旅行一次?因为那是双方感性素质的大暴露。 我曾经在桂林坐竹筏游览,船上两个人,整整三个小时从头睡到尾。
所以大家出去旅游的时候,千万不要和感性素质低的人搭伴。他们对啥都没有兴趣,不是睡觉就是打牌,特没劲,简直是灾难。
所以说找对象,一定要找感性素质相当的。你要讲卫生,就找一个爱美的。你要乱七八糟,就找一个油渍麻花的。一个词:和谐!感性素质低的人一般不会享受生活。不会享受生活的,由于感性素质低。正反其实都说得通。
一个人想要获得一生的幸福,首先要拥有幸福的能力。一个细腻、敏感、丰富的人,比一个枯燥乏味、麻木不仁的人,生命品质要高得多。
为什么很多人在物质水平提升了以后,并没有觉得幸福如期而至?就是因为幸福的能力,也就是感性素质低下。
物质条件水平提升,没有文化艺术体验能力时,还会滋生很多原本没有的社会问题:家暴、酗酒、吸毒、赌博……为啥?生命总量是一个常数,不花在这些地方,就会花在别的地方。不长庄稼就长草嘛!
未来将是“雅者为王”的时代,如果你不重视艺术素质,就会像如今学识不高,却想成功一样难。
有人说,连获得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都没有,怎么谈幸福生活的感受?!连“苟且”都还没闹明白,还谈啥“诗和远方”……
那好,咱们谈谈“功利”。感性素质的艺术教育到底有什么用?大家现在所谓的成功,不就是升官发财嘛。咱们就讲发财,不怕俗。
过去,国货和进口货之间有明显的差别:咱们的产品外观难看、工艺粗糙,使用习惯反人性。从哲学高度来看,本质是啥:感性的素质低。
产品的品质由两种质量构成:功能性的质量,解决实用问题。一个杯子能把水喝到嘴里,这问题就算满足了。而感性的质量,强调的更多是审美。用这个杯子喝水,爽心悦目,永无止境。实用与审美相加,才是一个产品的全部品质。
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。能把水喝到嘴里的破杯子——有一点设计的杯子——有一点好看的杯子,这过程中,提升的不是功能质量,而是感性的质量。产品价格的增加,不是功能发生了变化,而是体验发生了变化。
我们很多企业家,由于他自己的感性素质低,产品的升级换代啥意思吃不透,死磕功能性,不懂审美性,不舍得在感性品质上增加成本。结果是你的产品换了代,但是并没有升级,特别遗憾。
高端产品和低端产品的区别,不是功能的不同。哪个山寨货没有强大的功能?奢侈品和日用品的功能是不是一样的?但使用体验一样吗?我想傻子都知道答案。
大家想一想,为什么我们服装建材、美容化妆、装修装饰、汽车手机、酒店医院,凡是需要感性品质的地方,都更相信外国产品,甚至把高端产品拱手让给国外企业。
我们必须从深层分析国民素质的原因。21 世纪中国,开始全面迈入了小康时代。小康时代,是感性需求全面升级的时代。小康经济是感性经济,因此这个时代企业家的感性素质,对整个企业的生存发展,是生死攸关的影响。
什么是叫生死攸关?波导死了,华为活了。
波导手机,谁还记得他的手机在哪里?上千万的研发费投进去,几个亿的生产销售、广告资金投进去,由于外观难看,使用不人性化,惨遭淘汰。
我想请各位想一下,波导手机的消失,和他“手机中的战斗机”这个广告语有什么关系?这个广告语来自于小品中的一句话。手机是一个高科技产品,你拿一个低俗的东西,为高科技产品做广告,不是自杀是什么?
再看华为手机,过去几年我几乎每年去一次华为。在一次我给华为研发高管团队的讲座上,华为的高管说:华为当年出一款手机,小样打出来发现,长度比设计长 4 毫米,厚度厚了 2 毫米。可以想像,这手机还能看吗?
这就是因为每个环节的人,都不把感性品质当刚性要求。华为说,我们是工程师文化,华为员工 97% 出身理工科,这其实就是我们的教育存在缺失。不是因为你是工程师,学的是理工科,而是因为工程师和理工科教育,严重缺少了审美和艺术的教育。
后来,华为决定把产品设计中心放到法国,把质检中心放到日本。高层意识到这个问题的症结,但手上的员工缺乏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素质,教育就有先天缺失啊……
后来,我曾经收到华为一款土豪金的手机,拿到后发现没有LOGO,问高管为什么,他说这种金属拉丝表面背后印 LOGO 特别不好看,就没印。 我当时立刻点赞。
因为华为能够为了好看而不印 LOGO,可见他们把感性品质,放在了怎样的高度。但不得不提的是,这位高管的补充:这是因为我们的外国员工一致反对。
那么,为什么反对的不是国人呢? 我们也要反过来讲:如果高层没有一致共识,没有接受过审美教育,又怎么能够接受这样的创意呢?
企业家分为三代,每一代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。
第一代,在改革开放时率先下海的这一代人,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勇气。在那个时代,只要敢干,就能挣钱。
第二代企业家,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,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知识理性。
第三代,是以乔布斯为代表的,具有很高艺术修养、审美品质的人,是他们引领了这个时代的未来。
我提醒各位:也许,你们已经赶上这个时代了。如果在未来,你们缺乏艺术修养、感性智慧,你还想取得成功?你所遇到的困难,是和这一代没有受过像样高等教育的人遇到困难是一样的。
为什么我们国家服务行业水平普遍偏低?但凡是任何一个环节上的人,有一点点感性的要求,都不会导致这种结果。但遗憾的是,每一个环节的人,都没有要求。一个人连自己都没有感觉,怎么能体验到你的感觉。
所以我们看到的是,到处都糊弄事。我们国家当前面临如此可怕的环境问题,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,就在于全民感性素质低。特别是历史上,我们把大量感性素质低的人提到了领导岗位上,我们需要从根上去解决这个问题。
记住,感性素质低的人破坏大。出路在哪里?毫无疑问,提升全民族的感性素质。如何提升?请注意,感性素质的培养,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。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个感性素质低的民族。
我一直认为中国当下如此可怕的环境问题,是和我们半个多世纪以来,压制人对美的愿望,否定艺术审美功能的一种报应。如果改革开放以后,我们能够持续 30 年强化艺术教育,培养出一代热爱美,热爱艺术的公民来,我们现在苦恼的很多问题都不存在了。
但是遗憾的是过去 30 年来,我们仍然不是这样做的。在当今中国,中小学还是动辄就停音、体、美这样的课程。
艺术能够培养我们的感性素质,提升感性智慧,美化我们的生活。它是推动人类感性文明发展,人类在生活当中不可替代的职能。这方面职能在中华大地上被大大忽略,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被压制了。
改革开放初期,“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”这个口号迅速传播,通俗易懂。让我们国民重视了科学,重视了理性。我也想发明类似传播的话,让大家重视艺术:要想成功幸福,从小热爱艺术。
这就是为什么我到处去呼吁,让我们全社会都来重视艺术,重视艺术教育,重视各类艺术素养。
特别是在座各位精英阶层,你们是这个国家发展的引领者;特别在座各位年轻人,你们决定着祖国的未来。
身处职场的各位朋友,应该对职业素养这个词很熟悉,而且很看重。因为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工作能力的综合体现,我们在职场上能否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功,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自己的职业素养。不管在什么时候,当我们提起职业素养时,心里一定是明白它的重要性的。可是大家知道吗,职业素养虽然是个大事,可它往往体现在小事上。
1、一位朋友跟我讲了一个故事:
他有点洁癖,受不了家里脏乱,可是他工作实在太忙,根本没时间做清洁,于是请了一个保姆,专门负责每天打扫卫生。有一天,保姆向他请假,说老家有急事必须要回去一星期,朋友答应了。第二天朋友出门上班时,他顺手把客厅的垃圾袋带下楼,才发现垃圾桶上已经仔仔细细地套上了7层垃圾袋,而且每一个都是这样。朋友肃然起敬。
“这才叫职业素养。”朋友说。
2、一个哥们儿说了件早年的往事:
他在装修第一套新房子时,由于平时喜欢看书藏书,就计划在书房里做一个四四方方的大书架,请了一个老木匠来现场定制。老木匠根据他的意思进行了仔细的测量后,说这个书架最好不要这么做,哥们儿问为什么。老木匠说,你现在只是一个人住,书架怎么做都可以,可是以后你会结婚,会有孩子,到那个时候,这个书架就有可能弄伤孩子。所以我建议把书架的下层改一改,增加间距,方便放小孩喜欢看的大绘本,改变形状,尖角变圆角。哥们儿感动异常。
“这才叫职业素养。”哥们说。
3、我读到过类似的故事:
明代有个叫海瑞的官员,一生清廉,在当时和今天都享有崇高的声望。据史书记载,他的临终遗言是告诉家人,“明天给兵部送三钱银子”,说完就去世了。原来,兵部在那一天按朝廷制度给海瑞送来了“取暖费”,海瑞经过称量,发现多了三钱,多了就必须退还回去,哪怕海瑞一贫如洗。明代官员的俸禄是很低的,但海瑞从来不收任何贿赂,他去世后,家徒四壁,连办丧事的钱都没有,还是由敬重其为人的同僚私人赞助的银子,才顺利下葬。消息传来,举国悲痛,出殡当天,民众自发送葬队伍长达百里,盛况空前。我深受震动。
“这才叫职业素养。”我心想。
4、我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:
当年我在武汉工作时,公司聘请了一个保洁阿姨。有一次我凌晨出差,赶到办公室拿一个东西,居然发现保洁阿姨已经在打扫卫生了。当时还不到6点钟,公司规定的上班时间是9点,我好奇地问她为什么来这么早。阿姨有些不好意思地说,因为白天上卫生间的人多,不方便打扫男厕所,即使打扫也只能是急匆匆的扫不干净,早点来才有时间仔细打扫。第二天我就涨了她的工资。
“这才叫职业素养。”我认为。
5、公司的一位小伙伴也讲了一件真事:
他的团队里有个女孩,工作业绩很不错,由于个人原因提出辞职。大力挽留无果,只好办离职手续。最终手续办下来的那天,她按时来交接工作,一般来说,已经离职的人,交接完手头工作就可以离开了,但是她没有。她不但把所有的事情跟接替工作的新人交代完毕,还一直陪着新人直到下班,把自己所有的资源和经验都和盘托出,并诚恳地拜托新人一定要做好工作。此情此景,让办公室的所有小伙伴们都非常感动。
“这才叫职业素养。”小伙伴说。
6、所谓的职业素养,其实并不是高大上的深奥理论,也不是非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很可能只是一些很小的事情。
设身处地,为人着想,像家庭保姆一样,提前处理力所能及的细枝末节,就是难得的职业素养。
合理建议,正确引导,像老木匠一样,把别人想不到的事情提前想一步,就是难得的职业素养。
坚持原则,不改初心,像海瑞一样,不管世事沧海桑田,本色从不动摇,就是难得的职业素养。
热爱工作,用心对待,像保洁阿姨一样,想方设法地把工作做得更漂亮,就是难得的职业素养。
善始善终,心怀感恩,像离职员工一样,把经验和知识无私地进行分享,就是难得的职业素养。
职业素养,意义很大,但是能直观体现它的事情,一般都很小。所以说,不要总是空喊提升职业素养,那没什么效果,认真工作,用心做事,只要你能把手头的小事做好,那就是职业素养。
1、故事
一个农民种了一地西瓜,买的良种,勤于施肥,西瓜长得很好。根据市场价格,大概可以卖回来一万块钱。但天有不测风云,一夜冰雹,把农民精心种植的希望打为一地西瓜汤,农民号啕大哭一场后,发现还有一只西瓜因为躲在一个石头下幸免于难。于是他精心呵护这只西瓜,终于等到它成熟。农民捧着这只仅存得西瓜来到集市。
请问:他这只西瓜卖多少钱合适?能卖一万块吗?谁说能?要不卖给你?现实的情况是:人家一只西瓜卖两块钱,他这只西瓜也只能卖两块钱。事实残酷却无法改变。
道理就如此简单,如果你没有结果,老板不会为你的辛苦买单。
2 、职业经理人常用的工作方式:
Plan—计划:没有针对目标周密的计划,想要有好结果只是妄想;
Do—行动:一个人的命运不会因为你计划了多少而改变,只会因为你做到了多少而改变;
Check—检查:员工不会做你想要的,只会做你检查的。没有过程监控,你只会等爬到了梯子的顶端,才发现它靠错了墙;
Act—处理:做好了奖励并保持,没做好处罚并改进。